一直被視為樓市終極淡友、曾於2012年表示樓價瘋癲,而出售物業的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,近期因再度上車成為市場焦點,「我從來都說真話,只是媒體不了解我!」這位著名經濟學家接受本刊訪問時解畫,重申量化寬鬆屬於長期狀態,沒持有資產將處於不利位置,並進一步前瞻本港樓市。
撰文:幸瑜 本刊特約記者、李潤茵 本刊記者
不經不覺,新冠病毒爆發已近兩年,多國準備「與病毒共存」之際,驚現變異病毒Omicron疫情難根治,經濟頑疾何嘗不是?踏入2022年前夕,聯儲局宣布將加息三次,並暗示會「縮表」。儘管如此,陶冬預測寬鬆貨幣政策(簡稱QE)很快捲土重來,原因是「多數國家根本沒有作出結構性改革」。
有生之年持續QE
在這位著名經濟學家眼中,目前全球貨幣環境始終猶如病人,「每次生病都發誓,病好會多做運動,次次康復後都不了了之,到下一次生病再吃藥」,然而經濟會有抗藥性,導致QE規模愈滾愈大,「第二輪QE於一年內創造的流動性,就等同聯儲局十年來流動性總和」。
最近聯儲局準備「收水」,惟借鑑往績相信僅屬短暫。「從QE 1及QE 2可見,資產負債表由8000億美元(下同)升到4.3萬億,之後稍為收縮至3.7萬億,期間都加息九次,惟一遇上疫情,觸發新一輪市場恐慌、經濟衰退,資產負債表旋即漲至9萬多億,而且還未完。」
陶冬表示,歸根究柢是「多數國家不思改革,沒有釜底抽薪,情況猶如消防員只管灑水,但不處理背後易燃物品」,今次都不例外,「當下一次爆發危機時,就會再次出現QE,而且以更大規模來掩蓋」。陶冬悲觀認為,在他有生之年,此惡性循環只會周而復始。
全球資金泛濫乃不爭事實。「一個瓶子被不斷灌水,很多水就會溢出來;瓶子就是實體經濟,滿瀉的水則流到金融市場。」他總結過去十年經驗,自零八年美國推出首輪QE後,「只要有資產投資,無論是買股票,還是房地產,你都已經發財了!沒有資產的話,哪怕工資漲了,你都是worse off處於劣勢),美國的中產數量就在收縮」。
他一語道破殘酷真相,指QE是「劫貧濟富的工具」。「儘管資產價格有起伏,但長遠來看,手中沒有資產是跑不贏通脹。通脹定義亦不應太狹隘,僅視作消費物價指數(CPI),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是『資產通脹』,在香港則體現在樓價。」
香港樓市處境尷尬
2012年,陶冬曾因「樓市過於瘋狂」,認為香港樓價不可控,以1890萬港元沽出一個購入價為870萬的單位;事隔多年,他在同一屋苑以2200萬再次上車。他解釋,入市背後邏輯從來都是「在QE年代,就是資產為王,而資產的核心在於,可以產生比資金成本,更好的投資回報」。
「2011年香港樓市開始上揚,由內資引爆,所以第一階段炒凱旋門,直至第二階段,由本地資金接力,變成炒元朗細單位,背後原因正是,銀行存款沒利息,加上政策推波助瀾,放寬按揭成數。」
即使跳出香港,他指出全球房地產都是這樣,「2021年全球樓價都是在上漲,美國及澳洲漲瘋了,歐洲及日本一樣,反為中國及香港稍遜」。
陶冬分析,目前香港房地產比較尷尬,陷入「外資跑了、內資進不來,本地開始猶豫」的處境──一、外資因政策風險溢價而審慎;二、內地資金跨境流通難望放鬆;三、本地資金因美國加息而觀望。儘管如此,他相信長遠而言,與其他地方一樣,香港樓還是「可能買貴,不會買錯!因為未來只會不斷見到QE,把錢放銀行一定貶值」。
美國陷結構性通脹
踏入2022年,全球經濟就面臨通貨膨脹,美國尤為嚴重。「聯儲局已經承認通脹不是暫時,隨着能源、食品及租金大幅攀升,性質亦已經改變,工資上漲速度加快,導致服務業連環漲價。」
「服務業佔美國經濟七成,目前就很難請人,麥當勞甚至試過用『工作滿三個月送iPhone』來招聘。」美國通脹壓力特別大,跟勞工市場有關,「有批人因疫情而提早退休後,未必會重返職場,加上美國託兒所出名差,不利母親就業,兩者都意味部分勞工永久退出市場,這是結構性問題」。
聯儲局強調「完全就業」才能加息,若按非農就業人數來看,距離疫情前還差380萬人,不過陶冬補充,當考慮到「結構性失業」,缺口實際縮減至約200萬,預計明年中已經達到「完全就業」。
「一旦聯儲局退出遠超預期,槓桿必須下降時,所有人往門外跑會出問題。」他表示,目前通脹不會直接構成危機,不過通脹可觸發貨幣收縮,「政策過激就有機會帶來市場危機」。
美元走勢亦牽一髮動全身。「當美國利率上升,資金流向美元,自然會衝擊新興市場。巴西、俄羅斯已大幅度加息,土耳其嘗試降息,結果導致里拉暴跌。」中國資金跨境受限,人民幣壓力反較小。
不過,中國經濟面臨「三座大山」:需求下降、供應衝擊和預期壓力,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,就特別提到,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的有機結合」。
內房將技術性反彈
「跨周期」是指長遠政策,例如碳中和及房住不炒等;「逆周期」則是舊調重提,原因正是「經濟下滑速度太快」,不過陶冬指出,今次不會再搞「四萬億」及「大水漫灌」,而是講究精準、提效增益。
以房地產為例,他相信政策很快會適度放鬆,畢竟「花錢買樓卻收不到樓,會引發社會動盪,這是關乎民生」。陶冬預計,在「三條紅線」及「房住不炒」大框架下,今年將出現技術性反彈,主要來自需求方面,即消費者按揭及住房貸。
節錄自1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